2025年10月22日,吴民祥教授予新地球村312教室为教育学院研究生们带来“文化冲突与知识转型——现代大学学术兴起的深层机制”专题讲座。这场兼具理论厚度与历史纵深感的分享,为研究生们搭建了理解文化演进与学术变革关系的认知框架,开启了一场关于学术起源的深度思考。
内容回顾

讲座伊始,吴民祥教授从文化与文化冲突理论切入,清晰界定了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广义文化涵盖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狭义文化则聚焦社会群体共有的观念与行为,而价值观念正是文化的核心。他特别辨析了“文化”与“文明”的差异:文化是民族差异性的体现,无高低之分,靠耳濡目染习得;文明则趋向人类普遍性,需主动学习获取,常与“有教养”“有规则”相伴。这一辨析为后续探讨文化冲突埋下伏笔,也让同学们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有了更理性的认知。
在中西比较视域下,吴教授深入解读中国文化精神。他引用钱穆先生的观点,指出文化是“共同人生”的历史存在,中国文化以“内倾型”为特征,拥有家族制度、中央政府、汉字等持久生命力的载体。从“家庭—中国人的教堂”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逻辑,从祠、庙、碑、谱等文化记忆符号到“孝悌为仁本”的核心伦理,吴教授层层剖析,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人—家—国”体系为何是中国文化的生机所在。同时,他也客观分析中国文化“重调和”与西方文化“重冲突”的差异,提出中国文化“喜新不厌旧”的特质,为当代文化复兴提供了思路。

讲座的核心部分,吴民祥教授聚焦中西文化冲突与中国现代学术建立。他梳理中国传统学术从子学、经学、佛学到理学的演变脉络,细数先秦诸子争鸣、两汉今古文之争等学术辩论,展现传统学术的丰富性。随后,他重点讲解中国学术现代性转向的本土努力: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崇实黜虚”,反对空谈心性,主张经世实用,直接开启近代新学术萌芽;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五位过渡人物,以“应用之学”打破学风弊端;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精神,虽限于琐碎却蕴含科学因子。而西学东渐则成为知识转型的关键外力,康梁等思想家破除汉学专制、接引西方学术,严复用西方哲学对话中国思想,梁启超推动“三界革命”,共同搭建起新旧学术的桥梁。
整场讲座中,吴民祥教授旁征博引,将理论阐释与历史案例紧密结合,既有对文化本质的深度剖析,也有对学术发展的清晰梳理。在场研究生们专注聆听,不时记录要点,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围绕“当代教育如何传承文化调和精神”“学术研究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等话题与教授深入交流,现场思维碰撞不断。

此次讲座不仅让教育学院研究生们系统理解了文化冲突与知识转型的内在机制,更启发大家从历史维度思考当代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使命。作为未来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中西文化交流,在学术探索中坚守文化根脉,为推动教育领域的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