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9:30,大连海事大学王诺斯教授予新地球村410教室,带来“中国高校境外办学的实践指向及风险规避研究”专题讲座,深度解析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的现状与挑战。讲座由钱松岭副院长主持。
01讲座内容

政策驱动与实践成果
王诺斯教授指出,自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政策持续推动高校“走出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出台,明确境外办学需聚焦优势学科,服务“一带一路”人才需求。截至目前,教育部审批的境外办学机构达3个、项目92个,覆盖硕、本、专多层次教育,区域集中于东南亚。职业教育领域,全国200多所职校在70余国设立400个机构项目,“鲁班工坊”等品牌成效显著,如在29国开设57个专业,培训超2.2万人次。
办学模式与典型案例
讲座梳理了多元化办学模式:
• 校企合作:如湖南铁道职院与中车共建马来西亚“高铁工坊”,培养懂中文、熟技术的当地员工。
• 校校合作:黄河水利职院在多国成立“大禹学院”,聚焦新能源、高铁等领域技术人才联合培养。
• 政校企协同: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与马方院校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资源。
• 因地制宜模式:江苏经贸职院在印尼设立“郑和学院”,依托历史文化纽带促进文化融合。
辽宁“墨子工坊”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国际技能大赛、“中文+技能”培训等模式,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与标准输出,如菲律宾工坊聚焦电气自动化,印尼数字经济工坊培训近200人。
现存困境与规避路径
王诺斯教授分析,当前境外办学面临四大挑战:法律法规不完善、文化差异导致沟通障碍、质量监控机制缺失、地缘政治与成本风险。对此,他提出针对性建议:
• 完善法律监督:明确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监管职能,立法规范办学流程,强化中介机构监管。
• 深化国际协作:建立多层次沟通平台,推动政府、高校、企业间信息共享与项目合作。
• 标准化建设:制定国际认可的办学标准,涵盖审批、学科、质量认证等全流程,提升国际话语权。
• 风险防控体系:搭建国别信息数据库,加强跨文化能力培训,建立多部委协同的法律事务咨询机制。
02展望
此次讲座为高校境外办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未来,需以政策为引领,以标准为支撑,以合作为纽带,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更具活力的跨境教育生态。 王诺斯教授还和钱松岭副院长、部分学生进行了热烈、深入地互动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