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平安校园
防骗教育
从我做起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持续上升、诈骗手段多样化隐蔽化、受害群体也非常广泛,包括各个年龄段、职业和学历层次的人群。
为提高全体学生防范电信诈骗意识,增强学生辨识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能力,教育学院特邀净月派出所防骗宣传员对同学们进行防诈骗安全教育。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受益匪浅。
![](/__local/6/12/7A/09952F57CCAC17EE640F873B065_E4E12504_22FAA.jpg)
![](/__local/1/96/D4/03207DE2B8A357BA2C776DD283A_44E0B34D_248D4.jpg)
![](/__local/C/71/FD/42F2CF67DEAC837158607E46230_3F500A8E_2AA0D.jpg)
![](/__local/7/67/47/79318CC4D2EEDB94141ACB952ED_1C64A4D7_26E43.jpg)
什么是电信诈骗?
预防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受害比例
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电信诈骗作为信息化时代的负面产物,侵犯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利益。而大学生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建设者和参与者,更容易受到电信诈骗的危害。
根据广州市番禺区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数据,在电信诈骗的受害人中,18-25岁年龄段的比例达到37%,这部分人群主要由大学生构成。
一项由中国公安大学与蚂蚁金服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其中近三成大学生(约28%)在防骗测试中得分不及格。
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到经济上的损失,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信任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也可能会被不正当的价值观诱导,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常见诈骗手段
冒充公检法机关
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以被害人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为由,或通过网络发送虚假“通缉令”,要求被害人将资金转入相应账号配合调查。
冒充购物客服退款诈骗
不法分子面充购物密服,道称提交订单未成功或商品存在问题可以办理退款,在取得买家的信任后,向买家发送虚假的网站链接,骗取买家银行卡信息或让买家支付保证金,以此转走被害人资金。
兼职刷单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招聘网站、兼职QQ群、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高薪兼职信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套用真是刷单兼职工作流程,等刷单成功后,再以没有完成任务量、系统网络故障灯借口,要求受害人多次汇款,实施诈骗。
冒充单位、公司领导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政府部门领导、公司负责人的姓名、微信、QQ等资料, 假置身份通过电话、微信、QQ联系相关单位负责人、出纳、会计,以帮助其转账、支付货款等为由,实施诈骗。
投资理财诈骗
不法分子以高收益为诱饵,引导受害人投资虚拟货币、股票等金融产品,初期给予小额回报以获取信任,随后无法提现。
贷款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电话或网络、伪基站等渠道发布大量无息贷款、无抵押贷款,利用虚假贷款平台,以信息填写错误要求受害人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费用,但最终不放款。
冒充客服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快递公司的客服,告知受害人订单异常或包裹丢失,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
虚假色情服务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微信、QQ.网页发布提供色情服务的电话号码或微信,待被害人联系后,慌称需要先付款、交纳保证金、服务费才能提供服务,诱骗被害人付款,支付方式多为扫描二维码转账。
网络交友诱导赌博、投资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接索被害人并添加好友,冒充“高富帅”“白富美”等身份与被害人建立关系,再以“了解投资平台漏洞”、是平台内部工作人员”等理由引诱被害人参与博彩投资等活动,骗取钱财。
防骗小技巧
不轻信陌生来电:当接到声称来自银行、公检法机关、学校或其他官方机构的电话时,不要立即相信。尤其是对方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汇款时,应该先挂断电话,然后主动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确认。
保护个人隐私:不要在电话中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即使是看起来很正式的请求,也要保持警惕。
警惕“紧急情况”:诈骗分子常常制造紧急情况,比如谎称亲友遭遇事故需要立即汇款。遇到这种情况,应先冷静下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联系当事人或其亲朋好友进行核实。
拒绝预付费用:对于要求预先支付费用的服务(如贷款、购票、退款等),要特别小心。正规机构一般不会要求客户先行支付费用。
谨慎处理短信链接:收到包含链接的短信时,不要轻易点击,尤其是那些来源不明的短信。这些链接可能会引导到钓鱼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
了解反诈知识:关注公安机关发布的反诈宣传资料,了解最新的电信诈骗手法和案例,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求助:如果不确定某个电话或信息的真实性,可以咨询学校的保卫处、辅导员或是当地警方。遇到疑似诈骗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沟通,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利用国家反诈中心等官方提供的软件工具,可以帮助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及短信,进一步提升个人防护水平。
未知链接不点击
陌生来电不轻信
个人信息不透露
转账汇款多核实
三不一多要牢记
骗子也会无能为力